我市部署开展“法润港城•美好城市 法律相伴”专项活动
近日,根据省厅关于开展“法润江苏•美好城市 法律相伴”的工作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新时期城市工作的部署要求,市局在全市司法行政系统组织开展“法润港城•美好城市法律相伴”活动。活动从8月份开始,到12月底结束,重点实施“三大提升行动,16个重点项目”,全力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让法治成为港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一是城市社区依法治理提升行动。全面启动“七五”普法。重点抓好三类人群普法,打造“猴娃”普法品牌,大力推进基层法治建设;开展“晒村规民约”活动。在627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中组织开展“晒村规民约”活动,推选出一批彰显法治精神的村规民约,并汇编成册;开展“法律六进”活动。以“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为主题,组织普法讲师团、法治宣传队、普法志愿者等力量,深入社区、学校、企业、单位等开展法治道德宣传活动;开展“以案释法”宣讲活动。与市委宣传部等单位共同开展专题法律法规宣讲,运用电视广播、网络平台、户外广告等载体开展“以案释法”警示教育展播;开展新市民法治关爱活动。围绕农民工、外来人口、异地大学生等新市民,开展法律教育和引导活动。在新市民集聚的学校、企业、工地、小区设立法律服务联系点、法律援助工作站;开展交通法治文明宣讲活动。紧扣当前全市创建国家级文明卫生城市的工作部署和12月2日“全国交通安全日”,与市公安局、教育局等单位共同开展交通法治文明宣传活动。在机关、学校、企业、社区积极倡导遵守交通信号、有序通行、礼让斑马线、不乱停乱放等交通文明行为。
二是城市公共法律服务提升行动。完善城市半小时公共法律服务圈。继续深化法律服务“八进村”工程,进一步拓展公共法律服务半径,把服务网络向城市新增功能区、政府重点工程、偏远村居延伸,设立司法行政服务站,配备驻点法律服务人员。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大法律援助经费保障力度;开展法律服务开放日活动。把每月1日定为法律服务开放日,市县乡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村(社区)司法行政服务站、律师事务所、司法鉴定机构、基层法律服务所等服务机构,集中邀请群众参加开放日体验活动;推进政府法律顾问制度。2016年底市、县区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各园区板块的政府法律顾问配备率达100%。抓好“访调”对接工作,在各级信访部门建立律师工作室;开展“律企共建”活动。与市经信委、发改委等单位建立共建平台,与各级商会、行业协会建立共建机制,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订单式法律服务。发挥全省“一带一路”法律服务研究中心的资源优势,组织专家学者编制《法律服务和法律风险指引手册》。组织律师团深入园区、企业开展“涉企法律体检”活动;加快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培育。大力推进基础型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年内基础型社会组织覆盖到50%的街道;大力推广智慧法务平台。充分发挥司法行政“两微一端”等自媒体平台优势,推进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与市民论坛的无缝对接,及时解答来电和在线法律咨询。
三是城市法治文化品质提升行动。挖掘地区传统法治文化。对历代先贤、名人故事、经典作品、神话传说进行全面梳理,征集主题格言警句、家规家训,将有关内容融入法治宣传作品;培育基层民间普法队伍。继续做好基层普法宣传人物和团体的选树培育工作,把法治元素寓于说唱、歌舞、表演等节目中,融入到地方民间曲艺中;提升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水平。定期优化升级法治广场、法治长廊、法治文化墙、法治一条街等法治文化阵地,丰富内容,美化形式,努力实现“一阵地一品牌”;开展重大节日法治宣传活动。将法治内容融入民风民俗活动中,积极开展法治文艺演出、法治电影展播、送法治年画、写法治对联、猜法律灯谜等形式多样的法治文化活动。
一是城市社区依法治理提升行动。全面启动“七五”普法。重点抓好三类人群普法,打造“猴娃”普法品牌,大力推进基层法治建设;开展“晒村规民约”活动。在627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中组织开展“晒村规民约”活动,推选出一批彰显法治精神的村规民约,并汇编成册;开展“法律六进”活动。以“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为主题,组织普法讲师团、法治宣传队、普法志愿者等力量,深入社区、学校、企业、单位等开展法治道德宣传活动;开展“以案释法”宣讲活动。与市委宣传部等单位共同开展专题法律法规宣讲,运用电视广播、网络平台、户外广告等载体开展“以案释法”警示教育展播;开展新市民法治关爱活动。围绕农民工、外来人口、异地大学生等新市民,开展法律教育和引导活动。在新市民集聚的学校、企业、工地、小区设立法律服务联系点、法律援助工作站;开展交通法治文明宣讲活动。紧扣当前全市创建国家级文明卫生城市的工作部署和12月2日“全国交通安全日”,与市公安局、教育局等单位共同开展交通法治文明宣传活动。在机关、学校、企业、社区积极倡导遵守交通信号、有序通行、礼让斑马线、不乱停乱放等交通文明行为。
二是城市公共法律服务提升行动。完善城市半小时公共法律服务圈。继续深化法律服务“八进村”工程,进一步拓展公共法律服务半径,把服务网络向城市新增功能区、政府重点工程、偏远村居延伸,设立司法行政服务站,配备驻点法律服务人员。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大法律援助经费保障力度;开展法律服务开放日活动。把每月1日定为法律服务开放日,市县乡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村(社区)司法行政服务站、律师事务所、司法鉴定机构、基层法律服务所等服务机构,集中邀请群众参加开放日体验活动;推进政府法律顾问制度。2016年底市、县区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各园区板块的政府法律顾问配备率达100%。抓好“访调”对接工作,在各级信访部门建立律师工作室;开展“律企共建”活动。与市经信委、发改委等单位建立共建平台,与各级商会、行业协会建立共建机制,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订单式法律服务。发挥全省“一带一路”法律服务研究中心的资源优势,组织专家学者编制《法律服务和法律风险指引手册》。组织律师团深入园区、企业开展“涉企法律体检”活动;加快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培育。大力推进基础型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年内基础型社会组织覆盖到50%的街道;大力推广智慧法务平台。充分发挥司法行政“两微一端”等自媒体平台优势,推进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与市民论坛的无缝对接,及时解答来电和在线法律咨询。
三是城市法治文化品质提升行动。挖掘地区传统法治文化。对历代先贤、名人故事、经典作品、神话传说进行全面梳理,征集主题格言警句、家规家训,将有关内容融入法治宣传作品;培育基层民间普法队伍。继续做好基层普法宣传人物和团体的选树培育工作,把法治元素寓于说唱、歌舞、表演等节目中,融入到地方民间曲艺中;提升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水平。定期优化升级法治广场、法治长廊、法治文化墙、法治一条街等法治文化阵地,丰富内容,美化形式,努力实现“一阵地一品牌”;开展重大节日法治宣传活动。将法治内容融入民风民俗活动中,积极开展法治文艺演出、法治电影展播、送法治年画、写法治对联、猜法律灯谜等形式多样的法治文化活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