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榆区抓实“四个着力”助推劳资纠纷化解
为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连云港市赣榆区司法局抓实抓细,加大投入力度,助推劳资纠纷及时化解。
一是抓教育,着力拓展宣传覆盖面。组织区12348法律服务队进社区、进工地、进企业、进车站等劳资纠纷案件易发生地,重点围绕劳动者权益保障等相关的法律知识,结合典型案例及地方特色文化开展常态化的宣传咨询活动。印制劳动者维权宣传单页,通过司法所、民情助理、网格员等渠道发放至各镇、村及企业,做到有方向、有内容、有目标的扩大劳资类法律知识覆盖面,增强劳动者知法、守法、用法意识,提高用工单位用工规范,提升劳动者对法律援助的知晓率,引导广大劳动者以合理合法的形式表达诉求,维护自身权益。
二是抓网络,着力构建法律服务网。完善区、镇、村三级司法行政工作网络全履盖,打造“三点一线”法律援助网,在全区建立覆盖各乡镇的法律援助服务工作站15个,在村(社区)建立法律援助工作联系点462个,让劳动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法律服务。加强与各镇、村网格员对接,对于因劳资问题而产生的苗头性纠纷,第一时间与镇、村调委会联合做好双方当事人的思想工作,耐心讲解政策,及时引导当事人合理合法表达诉求,做到“小矛盾不出村,大矛盾不出镇”及时化解矛盾纠纷,避免事态扩大。
三是抓服务,着力促进制度规范化。按要求完成各镇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同时将标准化延伸至基层法律服务所、法律援助工作站建设,建立公共法律服务规范化制度。对申请法律援助、公证等公共法律服务的劳资纠纷当事人开通“绿色通道”,简化受理程序,对于符合条件的可免于经济状况审查,优先受理,优先审批,优先指派。特别是对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追索劳动报酬群体性案件实行特事特办,对可确定企业职工身份的申请人,探索式采取“先受理指派后完善手续”,避免当事人因情绪激动而采取极端维权行为。
四是抓联动,着力提升群众满意度。探索建立多部门协作的“公共法律服务+”工作模式,加强与区法院、区检察院、劳动监察大队、劳动仲裁院、工会及各镇等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形成合力。针对法律援助,根据受援人的意愿,指派经验丰富、认真负责、业务精湛的律师办理劳资纠纷法律援助案件。同时,结合案件实际情况,引入“调解前置”的理念,积极引导当事人通过协商、调解等非诉讼方式及时快速地解决劳资纠纷,更好地服务群众,切实提升司法行政知晓度,群众司法行政获得感、满意度。
为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连云港市赣榆区司法局抓实抓细,加大投入力度,助推劳资纠纷及时化解。
一是抓教育,着力拓展宣传覆盖面。组织区12348法律服务队进社区、进工地、进企业、进车站等劳资纠纷案件易发生地,重点围绕劳动者权益保障等相关的法律知识,结合典型案例及地方特色文化开展常态化的宣传咨询活动。印制劳动者维权宣传单页,通过司法所、民情助理、网格员等渠道发放至各镇、村及企业,做到有方向、有内容、有目标的扩大劳资类法律知识覆盖面,增强劳动者知法、守法、用法意识,提高用工单位用工规范,提升劳动者对法律援助的知晓率,引导广大劳动者以合理合法的形式表达诉求,维护自身权益。
二是抓网络,着力构建法律服务网。完善区、镇、村三级司法行政工作网络全履盖,打造“三点一线”法律援助网,在全区建立覆盖各乡镇的法律援助服务工作站15个,在村(社区)建立法律援助工作联系点462个,让劳动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法律服务。加强与各镇、村网格员对接,对于因劳资问题而产生的苗头性纠纷,第一时间与镇、村调委会联合做好双方当事人的思想工作,耐心讲解政策,及时引导当事人合理合法表达诉求,做到“小矛盾不出村,大矛盾不出镇”及时化解矛盾纠纷,避免事态扩大。
三是抓服务,着力促进制度规范化。按要求完成各镇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同时将标准化延伸至基层法律服务所、法律援助工作站建设,建立公共法律服务规范化制度。对申请法律援助、公证等公共法律服务的劳资纠纷当事人开通“绿色通道”,简化受理程序,对于符合条件的可免于经济状况审查,优先受理,优先审批,优先指派。特别是对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追索劳动报酬群体性案件实行特事特办,对可确定企业职工身份的申请人,探索式采取“先受理指派后完善手续”,避免当事人因情绪激动而采取极端维权行为。
四是抓联动,着力提升群众满意度。探索建立多部门协作的“公共法律服务+”工作模式,加强与区法院、区检察院、劳动监察大队、劳动仲裁院、工会及各镇等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形成合力。针对法律援助,根据受援人的意愿,指派经验丰富、认真负责、业务精湛的律师办理劳资纠纷法律援助案件。同时,结合案件实际情况,引入“调解前置”的理念,积极引导当事人通过协商、调解等非诉讼方式及时快速地解决劳资纠纷,更好地服务群众,切实提升司法行政知晓度,群众司法行政获得感、满意度。